零售供應鏈所面臨的問題
在區域物流規劃中,習慣于將每年的作業天數按365天計算,則物流園區的建設總規模為式中,S為物流園區建設總面積(公頃);Q為預測規劃目標年份的全社會物流需求總量(萬噸);α為規劃目標年份第三方物流(TPI')市場占全社會物流市場的比例;`為規劃目標年份TPI'通過物流園區發生的作業量占TPL全部物流作業量的比例;γ為單位生產能力用地參數(P/,2/莎)。
在上述總規模的計算公式中,比例系數α、卩和γ可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而規劃目標年份全社會物流需求總量Q是通過預測而得到的,物流需求量是在一定時間內從生產地(范圍可以是區域內也可以是區域外)到消費地(企業、最終消費者)的全過程內所產生的物資流動量。如汽車生產中,汽車輪胎從出廠到汽車組裝廠這一過程可能會經過多種運輸方式者多次裝卸,但是只算作一次物流量;汽車整車銷售到用戶手中,也只是一次物流量。由于物資流動量不僅涉及產品生產的各行各業,也涉及商業流通,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物流活動發生的成本、創造的價值已分別統計在不同行業的產值當中,要將各行業的物流量準確統計出來難度是相當大的。在研究經濟中心城市物流園區規模規劃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反映該區域物流活動頻繁程度的指標。顯然在中國現實統計數據中,產值指標、綜合運輸量(貨運量)是被廣泛使用的指標,是相對真實可靠的指標,也是最能代表宏觀物流活動規模的數據。為此,在研究區域物流市場規模時,可利用這兩個指標,采用以下兩種方法測算物流量。
1)從分析物流量的構成因素出發,根據物流的服務對象不同,大致將物流活動分為工業物流和商業物流,再通過對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現狀分析,結合實際調查得到的二者的單位物資重量的價值,得到基年的分別對應于工業物流和商業物流的企業物流量和商業物流量,將二者的和稱之為基年物流量,并通過增長率法得到經濟中心城市規劃目標年份的物流量。
2)利用“綜合運輸量”的統計指標反映該地區物流活動的頻繁程度。根據2000年《歐洲物流園區體系和聯合運輸分析報告》(FV~9000)的研究結果,通過歐洲各國社會運量和物流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可以得出每1個物流量相當于12個社會運量的結論。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基年經濟中心城市及其影響區域的社會綜合運輸量的統計匯`總,獲得相應的區域物流量,再根據不同產品種類對物流活動的影響,將社會綜合運輸量做適當調整后,按照增長率法以相應的折算比例得到規劃目標年份的物流量。
以上關于“零售供應鏈所面臨的問題”的知識,小編已經給大家詳細介紹清楚了,希望可以給大家幫助!了解更多關于物流知識,請隨時關注東鑫物流。